信息之窗
政务中心
服务互动
公共平台
当前位置:首页> 樊纲
樊纲:中小企业要学会利用产权换现金
投稿:办公室 2014-08-01 09:40  访问量:3,743  

    在小银行、小金融的体制尚未建立、银行类金融机构较难扶持中小企业的情况下,中小企业必须学会“用产权换现金”的直接融资方式,包括引入风险投资、股权投资和谋求企业上市等。   
  12月28日,在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年会暨珠三角中小企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,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博士表示,中国企业最缺直接融资。 
  樊纲建议,在小银行、小金融的体制尚未建立、银行类金融机构较难扶持中小企业的情况下,中小企业必须学会“用产权换现金”的直接融资方式,包括引入风险投资、股权投资和谋求企业上市等。 
  樊纲演讲实录: 
  樊纲:谢谢主持人,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,见证了我们中小企业投资联盟的诞生,我主要是分析一下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形势。08年要过去了,不管是冬天,还是危机,还是低迷,已经过去了,09年会是什么样的情况?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形势发展变化,对我们企业有什么影响?我做一些个人分析。 
  要想预测明年发展什么问题,我们首先要理解,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事情,为什么我们现在面临困难,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危机和下滑。 
  政府宏观调控使中国避免在金融危机中受害过深 
  首先,我们要认识到一点,就是我们中国经济去年以来,自己在进行宏观调控。到了今年下半年,特别是今年9月份雷曼公司破产以后,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,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经济衰退这样巨大的影响。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,首先要理解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,和中国经济自己的一些问题。 
  中国经济过去几年进行调整,防止经济过热,在一定意义上讲,这个调整必须进行。12%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,70倍的市盈率同样是不可持续的,每年价格疯长80%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可持续的,不然就会面临大的金融危机。 
 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,我们从04年年初就开始采取一些防止过热的政策。正因为我们中国在过热的时候就出现了调整,所以我们今天没有大的危机,最多就是会出现硬着陆。 
  现在美国人想马克思了。政府离得越远越好,什么事情,市场决定的,就不应该有任何干扰,而经济学,宏观经济学,的基本的道理,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道理,就是政府要对经济进行反周期调整,在热的时候压,在冷的时候托。特别是是美国,最近这些年来,为什么要出现这些危机?美元体系及美国人自己感觉良好,把危机撒到全世界,自己感觉不到风险,又疏于监管。格林斯潘自己也知道自己疏于监管。过热的时候,养肥了华尔街,过冷的时候就惨了。 
  我们的出口在下降,韩国出口已经是20%负增长,而我们暂时只是增长趋缓。还真是因为我们过去做了一些过热的时候进行了干预。   
  中国经济还是在发展初期,需要吸取人类的历史经验教训。对于宏观调控,大家都在拿1929年大萧条来比照,说这次金融危机比1929年还严重,但是在我看来还是比较乐观。1929-1939年10年之内,全世界GDP下降了50%。到世界大战,死了两千万人口,到1954年时,世界经济才恢复到1929年水平。这次之所以没有大萧条,是因为这次全球各国联手救市,搞宏观干预。而在1929年时,还没有宏观经济学,宏观经济学是1936年一位英国人凯恩斯写了一本书才有的。1933年罗斯福新政,扩大内需、搞公共建设、搞社会保障等等,标志着宏观经济调控的诞生。 
  所以说,我们之所以现在在世界中还比较能挺住,还真是得益于我们在自己发展的早期,没有忘记这些历史和经验教训。 
  经济危机来时中小企业首当其冲 需要政府反周期调控 
  企业倒闭,而且经济危机来谁首当其冲啊?一定是中小企业,相对来说,宏观调控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、长期发展的环境,少一点倒闭。1929年-1939年大萧条时,大面积倒闭、破产、失业,那么多生产制造业巨头,最后一个个跨掉。所以,汲取历史的残酷教训,研究宏观经济发展的理论,可以借以指导我们的实践,这是经济学的一个结论。 
  我们继续搞市场经济,鼓励企业发展、个人创造,同时提供政府公共服务。这就要求政府做一件事情——反周期调节、逆风调节,热的时候压,冷的时候托。这是政府的职责,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责任。 
  要理解现在的政策,我们首先得回想我们这几年的情况:我们原本从2004、2005年开始正在进行调整,但经济当中有很多相反的势力在起作用。比如2005年以后,股市起来了,然后,楼市又起来了。直到2007年下半年,大概是9月底开始,政府出台了房地产市场政策,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,10月份,股市开始遭遇调整。这其中政府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,因为它是其他的各种因素无可替代的。于是股市破了,楼市又破,从今年年初开始,经济进入比较快速的调整,企业感到了压力和困难。 
  我们先不说国际经济形势不好,即使我们自己本身的调整,从12%的增长速度,降到9%的增长速度、3%的增长速度,涉及到几千亿产值,谁都感觉不到调整,不可能!如果谁都没有感觉,这个经济没有办法调整!尽管现在政策有调整,但我们还是应像过去一样,要理解我们过去几年过热是有后果的。调控防的就是过热以后的事情。为什么研究过热?过热当中的事情看上去没有什么了不起,似乎就是生产事故可能多一些,其实真正要防的是过热之后的衰退。当然,现在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颓势也要防。无论防止自身过热带来的衰退还是外部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,真正要防的都是到处卖不出去东西、企业倒闭破产等等。 
  “产业结构跃进”、“福利赶超”要不得 
  要理解现在发生的事情,首先要记住中国自己就在进行经济调整,但在这个调整过程中,又出现了三个问题: 
  第一,调整不足的因素,总不见效。比如老是要追加投资,总有些因素在抵消政策效果,于是又追加。就像现在,政府出台降息之类政策,其见效是要有个过程的。 
  有的人认为增长率不重要,就业不重要,调整结构最重要。这就忘了我们还是一个落后国家,忘了就业是硬道理,忘了发展是中国的根本道理,这些都需要就业的增长。 
  总的来说,过去几年的调控中有很多问题,政策累积叠加、都开始起作用时你会发现很多自相矛盾和相互抵消的因素。 
  第二,过去几年有一个偏差,是我们一些媒体、学者、政府部门唱衰中小企业,看不起他们,打击他们。且不说这些思维下出台的政策本身会起什么作用,单是这些说法就使得我们中小企业家们,自己开始看不起自己搞的事情,开始三心二意,要转产、转型,要去搞高新科技、搞高端企业,放弃了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、好不容易走到前沿的本业。我们的优势生产要素还在,结果他要放弃,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。然后,就开始不专注,不去投入精力,不去关注、不创新了,到股市炒股去了,搞房地产去了。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经济环境下,你不再发展你的行业、企业,而别人发展了,到金融危机时,你不倒闭谁倒闭?所以,我们要反思我们政策导向的作用。 
  我后面还要讲,中小企业要发展,最重要一个问题,要专业化分工、长期经营发展。 
  这种情形,是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出现的一个产业结构赶超:老看着人家发达国家结构好,人家多么高端。但你怎么没有想到人家可是人均GDP4万美元,人家教育发达、人人都上大学。而我们70%是刚上过小学的农民工、劳动力。想要超越自己生产要素结构现状,去盲目提升产业结构,赶超高端服务业,就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“大跃进”一样,都是要超越自己现实的生产能力结构,去赶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。这是第二个错。 
  第三个错,是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出现另一个赶超——社会福利赶超:想在人均GDP几百美元时,就实行发达国家几万美元实行的东西。想想怎么能实现?惟有靠补贴。这就会加大企业成本。这就是新劳动合同法所代表的那些问题。 
  前些年我们看到在发展阶段,收入差距拉大,这里面有问题,因此很想解决它。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,叫做社会福利陷阱。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,就使得我们现在的形势有点严峻。 
  三大冲击给企业带来压力 消费券效果有限 
  我们梳理梳理,我们国内本在进行自己的调整,但在观念思想上、政策上出了一些问题,然后,就遇上世界金融危机,对于我们中国产生了很大冲击,第一是出口订单的冲击;第二是价格的冲击——价格突然变化,导致很多行业出现亏损,比如钢铁还不如铁矿砂的价格高了;第三个影响是心理影响——恐惧、观望。这三方面冲击,突如其来,使企业达到非常大的压力。 
  下面,就要看看我们下一步会发生什么。下一步会发生什么?这需要理解现在政策的一些变化。全世界都在托市,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,相信明年可以开始起作用。但是,要理解明年、后年会发展什么事情,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些政策起作用的方式: 
  第一点,现在政策主要的着眼点,不得不借助投资需求的扩大。我们消费需求不足的确是中国一个大的根本性问题。而且,消费问题不仅是消费问题,还是收入问题——农民不消费,不是因为农民有钱不花,是因为农民没钱。我们劳动者工资比重15年间从50%以上下降到35%,这个问题从长远来讲,需要得到根本性扭转。 
  但是这些改变,涉及到很多体制的变化,不是当前短期内能够用宏观政策加以调控的。你不能说我要改这个改那个,比如一个税收要改,从企业具体部门要有收入的转移,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财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方面面的改革,改革至少在三五年时间之内见效。因此,从短期宏观政策来讲,现在还很难借重消费需求。其实这次政策调整,也涉及到需求了,比如有人在提议是不是能向居民发购物券。我个人不完全排斥这个,但是我个人认为,效果有限,成本太高。中国大陆有13亿人口,而中国台湾只有2000多万人,内地人多发不起。 
  其实各国做这件事情的效果都有限。日本前两天发过,韩国也发,券是发了,但本质上都涉及到体制改革,当这个机制没有改革的时候,发出去的又变成储蓄了,而不是花掉了。 
  目前来讲,货币政策上降息等政策是利好,但企业在目前在生产能力下,暂时很难有很大提高。所以,短期还是主要靠两块投资需求拉动:一是政府投资拉动,政府的一些项目占了总投资的30%,就是四万亿的投资;第二,着力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。现在的金融政策都着眼于这一点。 
  这就是政策着重着力的地方。观察很多政策都是要着眼于对宏观需求的调整。 
  四万亿投资消化存货“保八”没问题 企业利润短期难恢复 
  任何一个政策实施,都不可能马上见效。要在一个过程当中体现出效果,也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。 
  理论上说,政府投资是为了撬动杠杆,带动很多其他投资。但在现实中,带动投资实现的长度,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。比如现在政府投资了,要修铁路、地铁、农村水利设施,这些需求第一步下去,需要相当长一个时期,比如四个月、六个月、八个月。那这些投资主要起什么作用?消化存货。什么意思?存货消化到一定程度以后,企业才会开始扩大生产,之后才有点对原材料的需求,然后再过一段时间,过剩的生产能力逐步用起来。到一定程度,大家一看还可持续,才开始增加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投资。 
  要看到政府投资起作用会是一个过程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我们对明年情况做一个预测,我个人觉得只要政府政策措施到位、力度足够、且能够落实,明年GDP增长8%应该不是很困难!五千亿的投资,其他部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6%,如果是七千亿的投资,则是另外一个增速。所以,“保八”恐怕不是问题,但是这个8%实现后,市场上仍会感觉到不景气。因为大家还在消化,对于企业部门新的需求、新的增长还没有恢复。所以明年可能情况是,经济增长维持8%,但企业利润会比较低,市场还不活跃,企业需求还是比较低。 
  主要经济体或现负增长 中国经济将一枝独秀 
  现在,我们在各方面感觉仍然是比较低迷。这有点像1998年或1999年,政府投资力度很大,但企业还是感觉到很低迷、通货紧缩。现在世界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候过去了,但是,实体经济的衰退刚刚开始。所以,大概要到2010年,企业才可能再次乐观起来。各种投资需求的带动,需要两三年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。 
  现在对世界经济前景争论最大的问题,是世界经济危机多久才能走出困境。经济学家们,包括华裔的一些经济学家,最乐观的估计是,预计明年四季度,美国经济会出现2%以上的增长。而最悲观的说法,是认为美国一蹶不振、需要十年八年来恢复。我个人比较欣赏居中的一些观点,我认为,美国、欧洲、日本世界三大经济体,今后两三年低迷、负增长、零增长都是有可能的。当然,可能有些国家还会有比较深的负增长。比如,有人估计英国经济有10%的负增长,那就是很深的衰退了。 
  三大经济体加在一起,可能会有一两年2-3%的负增长,再有一两年的零增长,是我们需要做好思想准备的。外部条件不好,就需要我们的政策力度到位,把下滑的趋势打断。我们要去调整、去改革、去增加国内消费,但不是说光做这件事情就完了,还要做别的。

  我个人还是相对乐观的。现在经济形势确实不好,但是世界都不好,相比之下,中国还是世界上好的经济之一。而且,我说之一的时候都想不出之二是谁。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,通过政策的调整,我们能够最早走出低谷,最早完成调整。 
  企业务必回归制造业、一般服务业 继续占领世界市场 
  最后我讲讲中小企业发展、融资的问题。 
  首先,讲讲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。中小企业发展和其他经济发展是一样的。我们这次也要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,什么教训呢?回归实业,回归制造业,回归一般服务业。 
  前几年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巨大的误解,说我们现在可以不搞制造业、不搞实业,就去发展金融、高端服务业。和发达国家一比,美国经济80%贡献自服务业,我们才多少服务业?这种看法忘了美国是人均10万美元的金融资产,而我们是一万多人民币。我们70%是穷人,你有多少金融资产可以服务?过去一些追逐金融、追逐高端服务业的过程是个泡沫,在那么多衍生工具的情况下,我们忘记了实业才是基础。这下好了,泡沫破裂后,都回去种地去了。我们不应该跟美国比,而是应该把冰岛当作一个超越发展阶段、金融服务大跃进的案例。 
  前两年,因为金融泡沫,加上我们自己的一些其他问题,制造业确实做起来比较难,好象利润比较少。我想这次给我们一个教训:制造业是比较难,但是相对风险比较小。 
  做实业和做金融一样,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专业化竞争。我们专注搞,什么东西都得搞下去,我们创新,而且任何一个产业,包括劳动密集型,都需要你专注了、创新了,才能占领市场。我们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巨大潜力,还可以继续往前。 
  我们过去30年利用自身要素优势,发展起来很多好的企业。我们为什么不去继续利用它好好发展我们自己?我们国家需要这些东西,我们落后国家需要用这些来解决就业问题。然而现在却面临工业化、城市化的倒退。 
  天下有这么多人,只要天下有人要皮鞋袜子,就得有人造。不在中国创造,就在印度创造,那么为什么不在中国创造?钢铁、水泥、大楼等等都需要有人造,为什么中国不搞?我们既要关注未来趋势,又要关注当下现实,做低端的并不可怕。中国这么多低收入阶层,这个市场也很大!低端的东西一样可以挣大钱,山寨机挣钱挣得多了! 
  而且现在,危机来临,正是低成本产品在市场卖得好的时候,经济学家叫这些物品为吉芬物品。大萧条时期,人们买不起面包,去买一块钱一斤的土豆。沃尔玛卖低端产品,70%的中国货;一元店到处都是且都活得很好;格兰仕卖得好,为什么呢?因为低端的东西现在正是好卖的时候。 
  我个人对中国目前产业结构,还是有信心的。我相信明年中国出口仍会有正增长,全世界可能负增长,而中国还可能是正增长。 
  所以,要看到我们的优势。回归实业,专注搞我们的优势产业,让我们继续去占领世界市场。 
  专注也很重要!所以企业要专业化竞争、要长期发展。每个行业都要长期发展,即使低端产业长期发展起来也会自然演进到高端环节。如果你今天做这个,明天做那个,就无法专业化竞争,就不会在一个领域做到无可替代。所以现在也正是企业应该清理副业的时候,你要把资金集中到你有长项的事情上去。 
  中小企业要学会利用产权换现金 
  第二是融资的问题。中国最缺的是直接融资。 
  间接融资最大的问题是,这些年来,地方金融机构缺少发展,而大银行很难为中小企业服务,成本太高。没有小银行、小金融的机制,就很难为小企业服务。 
  对于直接融资来讲,如果没有中小企业板块,或者我们门槛过高,都会给企业直接融资带来瓶颈。上市是直接融资最后一个环节,它前期是一系列融资,包括风险融资等。这种融资的特点是用产权换资金。我们可以看到,这次美国危机出现以后,世界最大的公司在做什么?最大的金融公司在做什么?花旗银行,它本身是融资的机构,危机来了,他去卖股权了。用股权换现金,这就叫直接融资。所以企业要吸引人投资,把你的股权买下来。 
  所以我们中小企业在这个时候,要多想想。有了前期的股权投资,还有后期的上市,我们那些IT新贵、那些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,现在还是倒回来在寻找制造业的机会。中国的基金业正开始成立起来、活跃起来。所以我们扩展这个思路,改变我们过去融资的一些模式,探索新的融资渠道。当然,这也涉及到你自己的一系列调整。 
  在这儿,祝我们09年成功地渡过这段艰难时光。谢谢大家!

【关闭】
相关文章:
专家论坛
樊纲
冯飞